论坛风格切换
 
  • 3877阅读
  • 13回复

辛集市部分乡镇村名的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03-10
3u+~!yz  
Z7 8&IbR  
{IqbO>|"O_  
HO & #Lv  
UAUo)VVi"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 :+!hR4Z~\;  
rs 7R5 F  
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CO 5?UgA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y8`~(  
'DRyOJnr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zx0{cNPK5  
O_KL#xo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rf^1%Zo:  
}g>&l.2X  
1 9;\:tN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Z 1g;  
]UFf-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3M\&}=8  
]#+fQR$!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d9";V"E  
3 T& m  
F0Rk[GM  
一、与滹沱河有关。 0o(/%31]  
WElB,a-RCp  
旧城: QJ>+!p*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县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 vIz~B2%x  
g0_8:Gs}^  
新城: J} %&;uv  
新城原为束鹿旧县城,据县志记载:天启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水自晋州境内涅盘村决口束鹿境内,由南位伯、北小陈、军齐村、董保村、大过村、田家庄冲破旧城南堤,淹 没时束鹿县城旧城。县署迁今新城址,将新圈头、河上集、小西天等地居民用围墙圈成一庄,遂称新城。 jNrGsIY$  
nJA\P1@m  
新垒头: j/dNRleab  
相传唐时此村名为“唐尹集”,后改为“唐尹店”。村名均系唐玄宗命名而成,时该村地势低洼,紧靠滹沱河,村民时遭水患。后将此村南移,垒建在一个名“老龙头”的土丘上,故命村名为新垒头,沿用至今。 U2@?!B[\d`  
AGPZd9  
王口: z`f1|Ok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此村即名王口。相传滹沱河曾流经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渔晾网,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网口”。后改“网”为“王”,简称王口,沿用至今。 !3?HpR/nV  
tx TDuS  
一间房: YuLW]Q?v  
相传早年此地即为一村,明时滹沱河水患,房倒屋塌,仅留下一间小庙,后恢复村庄,遂称一间房,沿用至今。 *<s|WLMG  
6M259*ME  
河庄: /38^N|/Zr  
据传,该村过去因紧靠滹沱河岸,因而取名河庄。清乾隆时分为南河庄、北河庄,光绪时两村合并,取名河庄,沿用至今。 %hcY [F<  
wArNWBM  
散思台: 6 )xm?RK  
相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该村原名雷家井,位于今村街心高地,时与毕家庄相邻。后滹沱河水患冲散两村居民,人们苦于水灾,都思念着村中那块高地,水退后两村居民重来定居,建为一村,遂名散思台。 `4(k ?Pk2  
spd>.Cm`  
满家湾: -zG/@.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满氏由山西珙洞县迁此立庄,时因村址临滹沱河,故名满家湾。 ?ry`+nx  
"mHSbG  
东小王、西小王: #L BZ%%v  
相传汉萧王刘秀走国时,曾屯兵于此,故名萧王村。后改“萧”为“小”,即称小王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因滹沱河水患将此冲为东西两部,各按其方位称为东小王、西小王。 a?\ Au  
9J0m  
漫河头: V4ayewVX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漫河头。相传因故村址东有河经过,河水常常漫出河道,故名漫河头。 U,aV {qz  
Gi Zy C  
郭西: ^ 8egn|  
相传明时该村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于旧镇城郭之西建村,遂称郭西。 70*Y4'u }A  
gQ,PG  
文朗口: =,,!a/U  
相传宋金之时,建村于滹沱河口,名温浪口(意指平息大浪)。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称温朗口。光绪后本村名人谢迈度改“温”为“文”(意在多出文人才)。故称文朗口。 /':kJOk<[  
WAkKbqJV  
雷家庄:  A5Y z|  
相传明末滹沱河由此经过,宁晋县香亭村雷姓经常来此打渔,后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雷家庄。 mA3C)V  
S :9zz  
S%g` X   
* J~N  
FW=oP>f]w  
二、与山西珙洞县移民有关。 ,58D=EgFy  
M2vYOg`t:c  
小辛庄: : );GeZ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s/|v  
c KF 8(  
田家庄: +<8r?d2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田、白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田姓居多,遂称田家庄,沿用至今。 sq&$   
o D:?fs]  
马吕: T4J (8!7  
据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马、吕二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遂以姓氏命名为马吕。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分为两村,称东、西马吕。光绪后合并,仍称为马吕。 \BUr2]  
VY Va8[}  
王家庄: CXvL`d"  
据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王姓兄弟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遂以姓氏命名为王家庄。 >`8i=ZpCOS  
~ hYG%  
周家营: $6BXoh!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周家营。 0j_`7<,:  
H-^>Co_  
贾辛庄: a |lcOU  
相传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贾辛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立庄,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贾辛庄。 G#3 O^,m  
wGLZzqgq  
仨树: #pE : !D  
相传明成祖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人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址有三棵树,故名三树。光绪后演变为仨树。 PL%_V ?z  
^MQ7*g6o  
东石庄、西石庄: nuhKM.a{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珙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两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各为东石庄、西石庄。 lN{-}f;TN  
&kYg >X  
其它相类似的如:尚家庄、周家庄、郭永庄(原名郭家庄)、袁家庄、耿家庄、南王庄、马家庄、杨庄(杨家庄)。 umSbxEZU@  
#RZW )Br  
co@Q   
三、与当地名人有关。 G|IO~o0+  
3QU<vdtr  
位伯: `?91Cw=`  
原名北位伯。相传战国时,晋文公大将智尧封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称该村为北位伯。清光绪(公元1785年)时去掉“北”字,称为位伯,沿用至今。 >g8Tl`P,iN  
~Ci|G3BW  
南智丘: *%\z#Bje@  
据《束鹿县志》记载,战国时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绪时改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 F|%[s|s  
|BF4 F5wC?  
范家庄: fZT=q^26  
据束鹿县志载,元代耿恭死后葬于此地,有姓范者为之守坟,后定居建村,遂称范家庄。 D{ @x  
^Shz[=fd  
石碑: h]vA%VuE'E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石碑。因该村北临元左丞耿焕姓氏墓碑,故此得名。(现墓碑尚存) ]"{K5s7  
!);'Bk9o  
iS=} | 8"  
Ba6''?;G  
四、与金宋交兵相关。 4CfPa6_  
([tbFI}A  
军齐: }(20MW8rMc  
相传金宋交兵时,宋军曾在此集凑齐。后有人从山西、河南等地迁此建村,遂取名军齐。清康熙时,更名为军西,光绪时又改为军齐,沿用至今。 v#nYH?+~mJ  
j`='SzVloW  
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EcBSi995dj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因宋兵曾在此扎过营帐,该村又位于营帐之北,故更名为北帐。后改“帐”为“章”。1937年按村内马、李、孟、刘四条街,各分建为村,按村姓氏多少,分别命名为马章、李章、孟章、刘章。 hJ+>Xm@@!  
wM_k D  
等报: yH@W6'.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即为一村,宋兵在军齐集结凑齐后,曾在些等探马回报,故名等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董保,光绪后(公元1908)又改为等报。 l#V"14y  
I>b!4?h  
东大陈、西大陈: ~48Uch\LG:  
相传古时此地即为两村,金宋交兵时,曾在此设一大阵,因两村分别位于该阵东西,故更名为东大阵、西大阵,后改“阵”为“陈”。遂称东大陈、西大陈。 ON] z-  
YM/GSSq  
北大过、南大过。 'SvYZ0ot  
相传宋时此地即为一村。金宋交兵时,常大批兵马经过,遂改为大过。后在水灾部分户南迁,建南大过。此村按方位改称北大过。光绪时(公元1875—1908年)南北大过合称大过。后又分开。 bC)d iC  
7L? ~;;L$  
马兰: Da)9s %_4  
据传,金宋交兵时,有一马姓在此圈地养马,人称马郎。立村后称为马郎村。后演变为马兰。 {b= ]JPE  
&37QUdp+p  
东良马、西良马: 2c_#q1/Z/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分别称为东良马、西良马。 }_:^&cT  
vX/~34o]\  
六郎营: IGOqV>;  
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psvhB{O  
%j{gZTz-  
留双营: UR:cBr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r;I 3N+  
W ?5^cEF  
大营: kImS'i{A  
相传唐时此村名桂林乡。金宋交兵时,宋兵屯军于此,扎大营,遂改名大营。 qZG "{8  
'-S^z"ZrI  
四七营: vf cj,1  
相传金宋交兵时,该地驻宋兵二十八营,后该地建村,称二十八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改为四七营。(四七即二十八)。 u ;f~  
UIovv%7zZ  
Z &/b p1  
五: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YPFjAQ  
SA)}---"  
和睦井:相传汉时这里是一个十几户的小村,刘秀走国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饮战马而不成。从此更名为蛤蟆井。由于这里是古县城到保定的必经之路,过往客人很多,许多来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处,被誉为“和睦乡里”,遂改“蛤蟆”为“和睦”,称为和睦井。 )TBBYCL3  
$IUT5Gia`  
东柳科、西柳科: O: :X$O7  
相传刘秀走国被追曾藏在此处柳棵里(柳丛中),后在柳棵东西各建一村,故称东柳棵、西柳棵。后演变为东柳科、西柳科。 yzgDdAM  
e>z3 \4  
抬头村: O-}{%)[ F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勒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pDrM8)r  
3-Xum*)Y  
红旗营: ORyFE:p$  
相传汉时即有此村,刘秀走国在此屯兵,因在半夜起营,故更名为黑起营,后按谐音改为黑旗营。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将黑旗营改为红旗营。 bj ZcWYT  
H '&x4[J:  
石槽李家庄:  aj|I[65  
相传早年此地有一石槽,水满鱼现,水干鱼去,人皆奇之。汉刘秀走国至此,曾用此石槽饮马,后建村落。因李姓居多,遂称石槽李家庄。 ^MKvZ DOP  
]B5qv6  
撒马营: 9ZeTS~i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至此,因被追赶,撒马逃跑,遂更名为撒马营。 rpQB# Pz  
~X*)gS-=  
孤马营: ,eF}`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经此地,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mp+ %@n.;  
PIsMx-i0  
都大营: 4}gqtw: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堵挡了一阵追兵,故名堵挡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演变为都当营,光绪(公元1908年)后又改为都大营。 bL]*K$  
=| %:d:r  
试炮营: <p-R{}8  
相传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在王庄营安装抛石土炮,到此村试炮,遂更名为试炮营。 Y u8a8p|  
E +]gC  
王庄营: nO,<`}pV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在此安装抛石土炮,遂称王庄营,后改“装”为“庄”,称王庄营。 Qpe&_.&RE  
_<yJQ|[z~i  
草帽庄: t' o:aI  
相传西汉时此地即为一村。刘秀走国时,将草帽丢于此处,后为其走国留名,该村遂名草帽庄。 'k{pWfn=<  
E5/-?(N  
伴当营: 8{(;s$H~  
相传西汉时此地为一村。刘秀走国时,骑马至此,马被绊倒,遂称绊马营。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改为半当营。光绪后(公元1908年)改“半”为“伴”,称伴当营。 M(0 : >G  
OB>Pk_eQK  
倾井: xQ-]Iw5  
康熙《束鹿县志》记载:“相传后汉光武帝次河北,过此,三军渴甚,无汲具。光武命军士以手搬之。井忽倾欹,泉水溢出,至今砖瓦倾斜,如隧道然。”故名倾井。 |!aMj8i2  
)$]_;JFr  
东谢村、西谢村: Jp=ur)Dj  
相传汉时此地有东西两村,刘秀走国至此,两村百姓招待甚善,刘秀连声道谢,各村按其方位称为东谢村、西谢村。 uIiE,.Uu}  
E,>/6AU  
v<HhB.t.  
S XIo  
六、其它有趣的地名来历。 { ^1D|y  
Wg3y y8vIW  
仁慈: \ %K< S  
- b:&ACY  
据《束鹿县志》记载,此村原名为“不打寨”。相传明时一新任县官,到此查看陈案,发现这村从未有杀人放火之事,遂改村名为仁慈。表示村民慈善、仁义。 4b,N"w{v  
东朗月、西朗月: B9&"/tT  
{%)bxk6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名狼穴,因“有数狼在东西两处籍草为穴,故名狼穴,两村按方位称东狼穴和西狼穴,清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雅化为东朗月、西朗月。 9~SfZ,(  
&C`t(e  
=*~]lz__M  
摘录书籍《束鹿县地名资料汇编》(1983年6月)
[ 此贴被小村在2006-03-12 09:24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03-10
又长见识拉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03-11
依稀可见古城墙!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6-03-11
不错,值得珍藏
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06-03-11
小辛庄: D[yOFJ~p)  
相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刘三姓从山西珙洞县迁此定居建村,称“三姓庄”。后迁来赵姓,改“三姓庄”为“新庄”,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改“新”为“辛”,因当时户少村少,故称小辛庄。 DgQw`D)+  
,_ }  
楼主给解释一下“大辛庄”的来历。 .Zv@iL5  
大小辛庄挨着呢,并且大辛庄比小辛庄小。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嫁于东风春不管,叹今生谁舍谁收。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3-12
不错,辛集人都该了解一下.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3-12
小村.你跟解释一下“大辛庄”的来历。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3-12
引用第7楼北方的狼2006-03-12 13:15发表的“”: r: Ij\YQ  
小村.你跟解释一下“大辛庄”的来历。
H5wzzSV!:B  
l`"i'P   
我也是见过资料才能在此介绍一下。大辛庄的资料没印象。 lAYyxG#  
2 |]pD  
不过辛集的地名好多都是成对或成群的,如:南、北吕村,东、西陈位,新、旧累头,前、后营,大、小辛庄……等。这些地名的来历估计也是类似的。猜测而已,谁有资历料,请贡献一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