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O.c !xz eM VI ( 既应“语文老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的要求,亦是本人手痒,久未行文,意溢于胸,不吐不快,故记此文,聊作消遣。)
wc0jhHZO
? 6 +Sxr P!~MZ+7#& z
F_M*8= 羡慕,现在的孩童有太多的节目,不看戏。 GSY(
&LmJ!^#
悲哀,现在的孩童有太多的节目,不看戏。 sW Qfr$^A
s6ZuM/Q
虽说戏曲作为“国粹”早已声名远扬,而于我或更多的年轻人,对戏曲还是不大热衷,甚至可以说是陌生。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有了太多的娱乐可以选择,于是“戏曲”逐渐由主角退出,离我们的生活似乎也越来越远了。 `uq8G
jG6]A"pr
作为70年代的人,我曾有机会随父母一起去看戏。在那个曾经的年代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极少有机会看电影,于是各地农闲时举办的庙会就成为广大人民难得的娱乐文化生活。庙会中“戏班子”表演的戏剧则成为每次庙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七里八乡的人,或赶车或搭车或步行,挤出时间总要去看上一场两场。于是有了我最早也是最深切的一次看戏经历。 A;G;^s
d)B@x`
不记得具体去哪里看的戏,只记得是一个秋日的晚上。白天要工作,只好到晚上下班后才好去。记得同去的有很多人,都是父母的工友,一家一户带了孩子,搭一辆破旧的大卡车,伴着黄昏的晚霞去了那个有戏看的地方。 @d^Grm8E
@*
F"Q1 wI
戏似乎是在一个极大极破的戏园子里演的,我们到时已是黑压压得满是人头,黑暗的戏园里除了戏台上明亮夺目以外,四处都是黑漆漆得人影,伴着温吞浑浊的空气。 F;>V>" edl
b}OY4~ Y4
戏台上身着彩服的艺人,咿呀婉转的唱腔,对于我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真是没有多少吸引力,但父母却看得津津有味。同去的伙伴很多挤去买零食吃,想必同我一样感到无聊。更何况零食对于儿童向来是最有兴趣的。我也向父母要了一毛钱挤过无数人的膝盖去买一包瓜子吃,之后是糖球,之后是各色小点心,·······几次三番,父母终于不耐其烦,尔或母亲也吝惜花太多的钱,不再给钱。于是我只好无聊的看戏,却又实在不懂咿呀的味道。不免吵闹着要回家,父母看兴正浓,断不会依了我回家,况且同去的人还都在看,自然也回不去。为了不叫我吵闹,母亲只好哄我看戏,开始给我讲戏。于是有了我记忆里第一出戏——《锁麟囊》 u~r=)
His
9V'%<pk''(
戏剧故事的梗概现今自然是了解的,而在当时还是很新鲜有趣的。看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向往有那样一个装着财宝的囊,可以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之后的岁月里有了电视,自然看的戏曲不少,只是都不及那晚的印象深刻。 pe0F0Ruy
[=x[ w70
如今,电视、电脑这般得便利,别说是搭破车在破旧的戏园子那般的看戏,就是去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似乎都已经遥远的记不得了。那种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戏院景象再未见过,那种温吞浑浊的空气再未吸过。 @:;)~V
Jz?j[
繁多的娱乐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调动着我们的眼球,使得不太能欣赏了中国戏曲的人更加没了看戏的兴致,而对于花朵般的儿童,太多或优或劣的儿童剧、动画片包围着他们,说不出是令人羡慕还是叫人悲哀,总之他们是不看戏的。更不知戏曲之国粹精妙在何处了。 _U$<xVnP
;5wn67'
efSM`!%j
`Y+J-EQ
NO2XA\
o=u3&liBi
w4_ U0
n3
~{*7"o/
CN2009515午后[ 此帖被七十三闲人在2009-05-21 22: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