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经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尽民心的国民党显然是失道寡助了。 S%IhpTSe6
g!I0UAm
在解放战争中,我们可以算笔账,国民党、共产党一边5个人,把国民党军打了一个,就是5:4,可是如果把国民党的俘虏抓过来自己用了,就变成6:4。 3R?6{.
*z
}<eq
我党吸纳俘虏兵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俘虏兵被俘虏之后先开会诉苦,进行阶级教育,国民党兵大多数也是穷人,于是老战士先上来诉苦,地主怎么压迫我,我们打天下为穷人翻身谋解放,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 #q9cjEd_7
t2_pwd*B
然后把俘虏兵下放到各个班,但是有一条,肯定这个班里老战士占多数,俘虏兵新战士占少数,班里不能歧视虐待俘虏兵,俘虏兵被叫做“解放战士”。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候班长给烧洗脚水,从人的情感这方面来说特别容易感动俘虏兵。 .vov ,J!Y
B!AJ*
国民党官大一级压死人,但是共产党的官不像官,班长、连长都来关怀战士,从感情上来说俘虏兵也容易被改造过来。 )u>/:
8;<3Tyjzu
La8 D%N
诉苦会
["BD,mB
YgR}y+q^6
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打好了一样立功。 Xf%wW[~
!V27ln KP+
当时刘伯承培养了一个战士王克勤,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机枪手,俘虏过来以后补充到部队里,很快立功升了班长,他特别会带兵,他带的兵不但会打仗,而且在作战中伤亡很少,刘伯承看中了这个人,表彰为二野的战斗英雄,后来王克勤在战争中牺牲了,刘伯承还特别的悲痛,王克勤就是国民党俘虏兵里一个优秀的代表。 h
{M=V
DTN)#GCtF
到了1948年初,共产党改造俘虏兵到什么程度?华野当时总结了经验,叫“即俘、即补、即战”,也就是上午俘虏,中午补充到解放军的部队里,下午就参加作战。国民党怎么也比不过共产党,国民党抓来壮丁以后整训,然后整编,然后上战场作战,这个周期最少大半年,刚打一仗就给共产党送了礼了。
W8N__
+2JC**)I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党的政策高明,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民党如何的不得民心。 fl+dL#]
%(ms74R+
难以想象,一支军队要失去军心到什么样的地步,才能使它的士兵在被俘后,如此迅速向这支军队开战。 9R3YU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