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281阅读
  • 13回复

再说《三爷认干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2-15
— 本帖被 美丽天使 执行加亮操作(2008-02-15) —

春节七天乐,天天串亲戚会朋友,期间,看到老杜对《三爷认干儿》的后续跟帖,非常高兴。一般来说,作者对评论的反应,会加深我们对原作品的认识。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及其跟帖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很有讨论的意义。所以拎出来,单独开一个以文会友的帖子,并求教于硕彦方家。

原作中描述了这样一件事:白忙活雪夜访三爷,三爷定计认干儿,次日要求仨干孙子,把白忙活拉到三爷住处,搬家中三爷当街敲锣,公示有儿不养老的现象,最后不孝子拉回老爹,文章结束。

作品文字洗练,生动传神,对其中的是非好恶,则未置一词。老杜有意让作品说话,让人物说话。这种写作思路比较成功,只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对“三爷”的厚爱,若有若无地在有意识地塑造一个“正面”形象。老杜的后续跟帖,验证了这一点,(老杜爱三爷,胜过爱自己)。

文学作品不是真实的生活,即使再贴近生活,再如实反映生活,我们也不能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作真人一样进行评判。但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是真实的,对“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中反应出来的各种问题,则可以进行讨论,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果。换句话说,三爷不是真实的,但老杜如何构思三爷是真实的,我们这些读者如何看待三爷是真实的。

社会生活中影响我们的上层建筑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有文化、道德、宗教、科学、法律、政治等,在这些范畴中,前三者稳定,后三者易变。以道德为例,即使在沧桑巨变的二十世纪,即使在中华民族迷失方向的历史关头,这种渐进演变的道德标准,依然在一路顽强地固守其领地。所谓“道德沦丧”,正说明大家还在坚守原有的道德。

回到文章中,对三爷卷入别人家事的起因,作者只交代了雪夜来访的一个理由。雪夜来访之前,白忙活住在哪里,有没有不被养老、受虐待的事情发生呢?料想是有的。那么,之前三爷为什么不管,之后三爷为什么要管?差别只有一点:白忙活向他倾诉求助与否。至于三个儿子,显然没有请他出面,而且在被三爷敲锣示众之前,一直没有被三爷告知真相。

我们不禁要问,三爷凭什么管别人的家事?如果白忙活只是向他讨个主意,三爷自然可以发挥个人智慧,指点迷津,只要不教唆白忙活干傻事坏事,都是他的本分。可是在本文中,白忙活并非仅仅想倾诉一番,获得一些慰藉,讨教一点办法,白忙活是想让他“管事儿”。我们知道,在农村无论有没有法律,管事儿都是要公允的。别人的家庭赡养问题,不征求任何一个儿子的同意,就把这事管了。这是三爷的本事,也是三爷的霸道。

出现赡养问题,一般都不是空穴来风,往往跟当初的分家协议、兄弟之间的关系、妯娌之间的关系、老人跟儿子孙子的关系、过继、家庭债务等诸多问题有关系,正因为这样,才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另外,不知道有丰富农村经验的老杜是否认可,不被赡养的老人,往往也有自身的问题。

可三爷是怎么管的?不问曲直,不问详情,快刀斩乱麻,把别人的家丑敲锣示众了。很厉害,这一招很厉害呀。反正不伺候老爹不对,管你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过节,有什么委屈,先臊得你下不了台,有什么事儿,把老爹拉回家闹去。

三爷这么管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大了。是否有儿子想把老爹接过去,可老爹明示不跟他住;是否有儿子结婚时说好了不养老,媳妇才过门的;是否分家时把老庄基地的房子给了老大,分单上写明了老大养老;是否有儿子因为穷,一直光棍连饭都不会做。敲锣容易断事难,不知三爷是否想过:如果有媳妇想不开,回家喝农药了怎么办?如果儿子们把老爹拉回家,佯孝实虐怎么办?如果白忙活的孙子说媳妇,因为这一闹黄了怎么办?三爷这么做,是在帮这个家族,还是在祸害这个家族?

还回到前边说的,管事儿一定要公开、公平,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一直信守的法则,不是现代法律才有的要求,也不是“文革期间缺少法律”就可以一床锦被遮盖的。三爷管事儿,管的别人的生活,三爷不是政府,不是大队,甚至不是族长,没有所有当事人的同意,不但不能管,也绝对管不好。三爷认干儿,与其说表面上维护了乡土道德,毋宁说深暗中破坏了乡土道德。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2-25
有股乡村的气息!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2-19
好多的文学作品都经不住仔细推敲,就不要说老杜这个农民作家了,我还是比较欣赏老杜的,有股乡村的气息!望大家多一些支持和理解!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2-18
见解深刻!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2-15
    读了杜老师系列中不少小故事,已经深深为之吸引,充满了对杜老师描写力的佩服,对三爷这一人物的喜爱。三爷一个耿直的农村老农民,个性鲜明,爱憎分明,聪明能干……
    三爷这个农民形象已经高大起来,深深的印在人们都脑海里!
━━━━━◇祝福◇━━━━━━
人人都有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
与贫富无关
同内心相连
━━━━━━◇朋友◇━━━━━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2-15
我以上是从小说整体结构乱弹杜老师的大作的,看到很多人争论故事情节的真实和虚构的矛盾,道德和法律的矛盾,感觉可笑。(你们在为老肚插补故事细节吧)
不过这些争论正反映了我所提出的故事的粗糙性,还是那句话:为老杜的老骥伏枥精神致以尊敬的敬目礼,希望你的文章不只是在《梧桐树》上发表。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2-15
引用第7楼缘来不经意于2008-02-15 19:54发表的  :
虽然小说故事性很强,但文章的确有“点”问题,如果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文章里丝毫没有提到,说明小说对时间这个基本要素没有说清。
如果文章里的情节已经暗示了时间的话,以旧事喻今,那小说太缺乏时代气息,没有现实的根基。
另外诚如楼主所言,小说只是对故事简单粗糙的描写,缺乏细腻之感,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写法,让人读过有不过瘾的遗憾。如同吃了个甜枣,没来得及品味,便囫囵吞枣了。 [表情]



【那是文革时躲造反派、红卫兵的抓捕、批斗练出来的功夫吧。】原文
暗示了时间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2-15
虽然小说故事性很强,但文章的确有“点”问题,如果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文章里丝毫没有提到,说明小说对时间这个基本要素没有说清。
如果文章里的情节已经暗示了时间的话,以旧事喻今,那小说太缺乏时代气息,没有现实的根基。

另外诚如楼主所言,小说只是对故事简单粗糙的描写,缺乏细腻之感,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写法,让人读过有不过瘾的遗憾。如同吃了个甜枣,没来得及品味,便囫囵吞枣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