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6154阅读
  • 0回复

谈公德意识的养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9
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公德源于人的社会性。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才能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正常进行,就必须建构相应的公共道德准则,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道德反映着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坚决的维护。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缺乏公德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滥吃动物、破坏环境、损坏公物、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

  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亲人、熟人组成的世界里,在这个“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与“亲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比如重人情、重关系等等,进一步加剧了人们不守公德的倾向。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公共规则和秩序,人们习惯于视之为“别人的”或是“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觉得于己不便,就会考虑怎样超越它、绕开它,使自己成为规则、秩序中的“例外”。这种情况,从大事到小事,均有表现。

  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这也恰恰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种特有的阵痛和尴尬。因而,在全社会弘扬公德意识,树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对新道德的呼唤。

  秩序来自对规则的奉行。公共秩序的好坏,取决于规则本身的健全程度和公众对规则的认同程度和遵行程度。所以,要改善我们的公共秩序,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教化引导,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二是要使公共规则更加科学完善,并加强对规则的执行力度,包括把一些规则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遵守公德的要求带有强制性。前者倡人为善,后者止人作恶,前者为软,后者为硬,双管齐下,方可奏效。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公德意识的养成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法治建设联系在一起,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这就注定了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有长期、艰苦、耐心、细致、反复工作的准备。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并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我们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使遵守公德蔚成风气。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谢谢您的回复内容,这是对楼主者莫大的尊重。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