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没事儿干,总喜欢琢磨咱们辛集方言,琢磨得多了,就产生了探求这些方言词语的想法,进而又想把琢磨过的东西整理出来。起初想把题目写成“释说辛语”,后来觉得还是“试说辛语”好一些,毕竟咱水平有限,根本就无法跟语言文字学沾边儿,完全是瞎琢磨,只能作为茶余饭后闲谈的东西。也欢迎乡亲们一块儿来琢磨。
上一部分说了脑袋上的零件,这一部分说说身体的零件,包括体内的,再加上表示病症的一些词语。至于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词比较多,放在另外一部分。
指甲深儿
北京方言叫“指甲心儿”,说的是指甲盖儿里面与肉皮儿连接的那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狭窄,比较深,所以叫“指甲深儿”。与北京方言相比,我觉得还是咱们的叫法更形象、更贴切。
这个部位很不起眼,平时也大多不会经常注意(爱美的女士们除外),就容易藏污纳垢,严重的还会引起发炎。尤其是小孩子,手经常乱抓东西,“指甲深儿”里面不容易清理,经常是每个指甲盖儿上都有个“黑月牙”(我小时候就那样儿)。不单是小孩子,有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这里面,一部分是辛勤的体力劳动者或手工操作者,还有一部分就是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我现在也是这样儿,但惭愧的是,我属于后者。
圪咾瓣儿
您听错了,不是什么“老伴儿”,是“圪咾瓣儿”,在我们辛集话里指的是膝盖。冀鲁官话区和一部分晋语区叫做“圪顶盖儿”。“圪”字应该是这个词的一个前缀,但也含有“突起”的意思,字典里面“圪垯”就表示小土丘,我们的膝盖也像个小土丘。“圪垯”上面盖着的,叫“盖儿”也好,叫“瓣儿”也好,抠下来看看,就是硬硬的一块骨头。
这块骨头虽然不大,作用可不小,尤其是在古代,官儿越小就用得越多。现在除了一些特定场合,人们很少用了,可有些男人犯了错误还是经常把它放在地上向老婆赔罪。有一部分晋语区说出了它的用途,叫做“圪地跪”。
腿埝儿
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没真正弄明白,这个词儿指的是大腿根儿内侧还是腘部(膝盖后面的那个窝)。“埝”有“凹处”的意思,《方言》:埝,下也。郭璞注:谓陷下也。从这个意思来看,更接近腘部的形象。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是指大腿根儿的内侧,因为辛集方言中,表示将物体两边对折交叠的动作,常用“念”字,比如“念裆裤腰”、“把裤腿儿念住”。所以,说成“腿念儿”就符合大腿根儿内侧的形状了。
肚荸荠
冀鲁官话。肚脐。肚子上怎么会长出荸荠?实在是因为肚脐的形状有点儿像荸荠,再加上两个词都有“qi”这个音,说顺嘴儿了,“肚脐”、“肚脐”也就成了“肚荸荠”。不过这个“荸荠”只能看不能吃;同样,在吃荸荠的时候也不要总想着肚脐,多少会影响食欲的。
气嗓儿
冀鲁官话。气管或喉头。辛集方言更偏重“气管”这个意思。人体内,一根管子是呼吸用的,另一根管子是进食用的,喉咙(嗓子)部位是这两根管子的枢纽,是关键部位,所以叫“气嗓儿”。在这里,全靠一块软骨控制两根管子的开合,一般不会出问题。但是如果在吃东西的同时发笑或者咳嗽,一不留神就会把东西吃到“气嗓儿”里去,这时可就麻烦了,轻者还能咳出来,严重的就要抢救了。前段时间曾发生过果冻滑进幼儿“气嗓儿”里的事,就是因为婴幼儿发育不健全,控制能力差,再加上果冻又软又滑,所以才发生了事故。
还有,方言虽然把“气管”说成“气嗓儿”,但却不会把“气管炎”说成“气嗓儿炎”。
肠子肚子不浪鼓子
这个词儿可够长的,听起来内容也是乱七八糟的,那就对了,在辛集方言里,这一大串就是内脏的统称。其中,“肠子”、“肚子”谁都明白,说的是两种内脏器官,这个“不浪鼓子”说的是什么呢?“不浪鼓子”是“拨浪鼓子”的读音,拨浪鼓这东西大家应该都见过,一种带把的小鼓,拿在手里来回转动,两边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就敲击鼓面发出响声。词中大概是借这种东西的形状和动作来表示连缀在一起的其他内脏器官。
这个词也借指连缀在一起或缠绞在一起的一系列物体。比如音响设备后面的一团连接线,或者是一串彩灯乱糟糟地团在一起,往往是互相纠缠,不容易分开,就说:“这一堆肠子肚子不浪鼓子,我可捣鼓不清了。”
肝花
“肝花”就是肝脏。一直不明白“肝花”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难看的“肝”和漂亮的“花”,无论怎么联想,两者的形象都到不了一块儿。难道是……肝脏上面有花纹儿?可一点也不明显啊。……肝脏的样子像花瓣?好像有那么一点像,但这“花瓣”也太厚实了吧?仅凭这个就叫“肝花”,实在有点勉强。
摘钩儿
关节脱臼,多指下巴脱臼。在人们的概念中,大概关节的连接处象是钩子一样的吧,看看颌骨的结构,与头骨连接的地方还真有点像个钩子。
一个木偶,胳膊腿的关节处的连接虽然不一定是个钩儿,但作用和钩差不多,要求既要紧固,又要灵活,这样才能在提线的操作下完成各种动作。一旦连接关节的部件脱落,相关的部分就不能动了。对于人来讲,一旦“摘